比较教育研究

“一带一路”教育研究

  • 法治逻辑与进路:“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图景与来华留学生培养

    顾莎莎;

    "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图景之下,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提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影响力,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走向法治化模式。推动教育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的法治逻辑在于立足受教育权的"发展权"维度,厘清来华留学生个人发展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体发展权之间的关系。基于"共同发展"的理念,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受教育权具有国际与国内的双重义务。在来华留学生培养过程中,中国和生源国应履行"共同而区别"的责任,根据软法指引加强合作,破除学历学位互认的制度壁垒。我国作为留学目的国,需从立法转型、发挥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高校培养行为法治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助推教育共同体的建构。

    2019年12期 v.41;No.359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132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4 ]
  •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合作发展研究

    刘筱;雷继红;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留学生教育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39个,多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中期的国家4个,多为经济水平较高国家;处于发展中后期的国家3个,均为资源型或高经济水平国家。总体来看,93%的国家还处于留学生教育中期以前发展阶段。按照学生输入规模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将沿线国家留学生输入模式归纳为持续增长型、快速增长型、波动式和持续减缓式四种类型。按照学生输出规模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将沿线国家留学生输出模式归纳为高速发展型、快速发展型、低速发展型和缩减型四种类型。未来,中国在与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合作中可深入推进留学教育互联互通,促进"一带一路"区域留学生教育一体化;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精准对接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留学生教育合作生态系统,增强留学生教育国际竞争力。

    2019年12期 v.41;No.359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38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3 ]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教育合作的政策对接与实践推进

    阿依提拉·阿布都热依木;刘楠;

    加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教育合作有利于两国创新发展的人才保障。哈萨克斯坦以总统奖学金推动人才交流,以广泛合作实现与世界教育接轨,以跨境流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宏观政策对接和多项教育合作协议是中哈两国间的合作基点,孔子学院和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两国人民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两国将来的教育合作发展方向指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孔子学院功能拓展和跨境合作办学。

    2019年12期 v.41;No.359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12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98 ]
  • 伊朗高等教育现状与特点研究

    王锋;郑晓婷;孟娜;

    历经40年的变革和坎坷发展,伊朗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已成为伊朗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追求。《伊朗国家教育发展愿景目标(2005—2025年)》和《国家综合科学技术发展路线图》的制定对伊朗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制裁和激烈的社会就业压力,伊朗高等教育还面临着创新能力、育人机制和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挑战。

    2019年12期 v.41;No.35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77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6 ]

教育国际化研究

  • 全球视野下中国“国际教育”现代性本质及其实现

    滕珺;马健生;石佩;安娜;

    中国"国际教育"的产生既不同于美国当年为服务于其全球战略而开展的对外教育援助,也不同于瑞士为解决外交官子女入学的问题而开展的国际文凭教育,更不同于日本"二战"后为改变其国家形象而选择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国"国际教育"的本质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锋探索和有益尝试。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国际教育"应继续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其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在现代世界自由行走的中国人",批判地吸收来自世界各国教育的经验和历史教训,并逐步形成中国自己的"国际教育"专业标准与话语体系。

    2019年12期 v.41;No.359 36-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203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08 ]
  • “模范”的标签及代价:当代美国亚裔学生艰难处境分析

    钟景迅;王琳;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模范少数民族"成为白人为主的美国主流社会强加给亚裔族群的一个标签,这一标签表面看似积极,却是美国白人所主导的对亚裔的一种充满偏见的评价,它是美国社会中"白人至上"的种族霸权实质的一种表现。因这一标签而产生的刻板印象,导致了当代美国亚裔学生面临着诸多的艰难处境:一方面,亚裔因被视为"模范"学生,而在高校的入学机会、助学金发放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上遭遇了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亚裔学生在跟其他族群的教师、学生相处中,也因这种刻板印象而遭遇到了"微型侵犯",这最终影响了他们在学业乃至职业上的发展。

    2019年12期 v.41;No.359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66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16 ]
  • 美国华裔子女汉语继承语教育现状与问题

    刘丽敏;

    继承语教育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育研究的新兴学科。汉语目前已是美国第二大继承语,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英语熔炉政策的桎梏,华裔移民面临着汉语继承语保持和传承的困境。基于此,从家庭、社区中文学校、K-12学校以及高等院校四个层面梳理和分析美国汉语继承语教育的现状,发现尽管近年来美国汉语继承语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家庭中父母对汉语继承语教育存在高意愿与实践中低付出的落差,社区中文学校师资短缺且长期游离于主流学校之外,K-12学校对继承语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以及高等院校汉语继承语教育与其他层次缺乏有效衔接。

    2019年12期 v.41;No.359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119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03 ]

高等教育研究

  • 美国大学不信任投票的特点、原因与处理机制——基于1989—2017年的数据分析

    熊万曦;

    美国大学不信任投票是指在极端情况下教师向行政人员或者董事会表达不再支持与信任的声明。基于对1989—2017年美国大学发生过的201起教师向校长不信任投票事件的数据进行文本分析,结果发现:不信任投票事件在近年来呈急剧上升趋势、以教师评议会为投票主体、地域分布较广泛、涵盖了不同类型和属性的大学,而违背共同治理原则、领导力缺失、道德失范、未给学校带来积极变化等是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不信任投票之后由董事会决定校长的去留。由此可见,信任是大学内部治理中的重要资源;不信任投票是保障美国大学教师参与治理的隐性机制之一;不信任投票机制对不合格的大学校长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问责。

    2019年12期 v.41;No.359 57-6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2 ]
  • 程序法视角下日本高校性骚扰防治体系探析

    张挺;徐文海;

    日本高校性骚扰防治存在认定困难及立法供给不足等问题。同时,日本性骚扰防治法律规制体系逐渐从性骚扰是否成立的实体认定转向重视程序规制的完善,这体现在校内防治体系的构建和司法程序的认定两个方面。在校内防治体系的构建方面,日本高校普遍制定了性骚扰防治规程,设置了性骚扰咨询、调查、处理机构,完善了性骚扰案件认定的程序。在司法程序的认定方面,日本法院注重在程序上认定学校对性骚扰防治是否尽到注意义务,判断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行为规范。司法判例对程序的重视反过来促进高校完善性骚扰防治工作,形成师生在性骚扰方面的行为规范。

    2019年12期 v.41;No.359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83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4 ]
  • 外籍博士留美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家、机构与个人的三维分析

    王颖;贾嫚;

    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籍博士毕业留美的智库资本,外籍博士毕业留美就业的因素可从国家、机构和个人三维视角分析。国家视角包括美国与来源国经济和政策发展的推拉力以及社会文化与家庭等因素;机构视角包括美国博士教育机构的声望和学术环境因素;个体视角包括博士研究专业、本科毕业院校和职业计划因素。国家和个体特征是影响外籍博士留美就业的主要因素,留美决策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2019年12期 v.41;No.359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9 ]
  • 美国公立大学基金会:功能、挑战及其应对

    杨维东;

    不同于私立大学,美国公立大学大多组建独立基金会,与大学发展事务办公室一道协同募捐。一百多年来,美国公立大学基金会的功能定位逐渐清晰,在筹资与捐赠基金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其功能来看,基金会满足了捐赠人的免税与隐私保护需求;提高了美国公立大学筹资及基金管理的灵活性,增强了投资机动性;协助学校汇聚了更多的外部资源。近年来,美国公立大学基金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如与所在大学的关系错位、信息公开与捐赠人隐私保护限度、道德与伦理问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面对这些挑战,美国公立大学不断调适治理模式,与附属基金会形成了依附式"共生"关系,推动基金会继续在美国公立大学多元化筹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12期 v.41;No.359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01 ]

课程与教学研究

  • 美国推进STEM教育的策略

    李小红;李玉娇;

    美国在推进STEM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STEM教育的领跑者。其推进STEM教育的主要策略是:持续出台国家政策,引领STEM教育发展方向;鼓励学术团体、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合作,形成协同共建的发展机制;建立STEM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与监督保障机制,完善STEM教师教育体系;设立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的STEM学校,培养STEM领域的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引入多元综合的项目式学习、游戏式学习、戏剧式学习等,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

    2019年12期 v.41;No.359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2588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70 ]
  • 美国综合课程改革指导框架、实施路径与借鉴

    刘登珲;

    美国综合课程改革注重追求教学价值、育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科内整合、科际整合、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四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课程体系,并孕育出全语文、社会科、STEM、21世纪主题等多种有代表性的综合课程形态。美国综合课程改革强调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并推动综合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综合课程的相关性、严密性和参与性,以保障课程品质,并分类建立了课程标准和指南来保障综合课程的有效实施。值此我国重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之际,深化综合课程内涵建设应进一步强化课程整合意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课程育人体系,有针对性地建立综合课程标准和指南,并通过师训、教研等管道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

    2019年12期 v.41;No.359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227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71 ]
  • 为儿童增权赋能:南澳大利亚州儿童保护课程设置探析

    许倩倩;

    随着国际儿童保护政策从"需求"路径向"权利"路径转变,儿童的角色逐渐从被动的"受助者"转向积极的"参与者",以学校教育增进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受到各国重视。作为澳大利亚儿童保护教育项目的典范,"保障安全"儿童保护课程具有增进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凝聚儿童保护社会共识的双重目标。该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系统性、发展适宜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实施上具有来自政府、学校和教师层面的多重保障。课程建设具有以儿童权利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作为整合儿童保护课程资源的枢纽、以多方协作保障课程持续发展等特点。

    2019年12期 v.41;No.359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8 ]